母乳的故事:她們都是過來人
文字稿
字幕:
Max在2020年出生,是27週早產嬰兒,體重0.9公斤。
媽媽張成瑛:
帆帆(MAX)突然在27週出生,整個腸道被拿出來檢查,發現有部分狹窄。他在醫院住了很久,正值疫情期間,探訪受到限制,更不用說親身餵哺母乳。
最困難的是當你知道你的早產嬰兒非常需要母乳時,起初我的母乳量不足,感到有些自責,我沒有足夠的母乳給他,他會突然不能喝而全倒掉,真的讓人心疼,你會覺得每一滴都非常珍貴。
字幕:
哥哥一言在2017年出生,是30週早產孖胎嬰兒,體重1.5公斤。
媽媽林秋霞:
我的兩個小朋友在30週出生,因為我有妊娠毒血症,所以需要提早剖腹產,哥哥出生幾天後出現腸塞,因為有可能需要切除腸子,我非常擔心他們的情況。
我自己的母乳量很少,你看到其他媽媽用一邊的乳房已經泵滿了一瓶奶,但兩邊加起來卻不到半瓶,那一刻我感到很大的壓力,情緒低,母乳量越來越少。
醫院很好,有母乳姑娘找了很多方法幫助我:有吃的;上奶前先熱敷,這樣可以讓乳腺更暢通;做多一些「袋鼠抱」,讓我有多些上奶機會。即使只有兩三滴,大約三毫升,病房的護士已經很緊張地說:「快點給我,我要馬上拿下去。」她們的緊張和細心的照顧讓我感到很放心。
伊利沙伯醫院
病房經理(兒科)
梁美達:
病房經理(兒科)
梁美達:
頭幾天的母乳量比較少,但即使只有幾滴,我們也會給寶寶喝,因為這些初乳的營養價值很高。其實,心情非常重要,尤其是當媽媽生下早產寶寶或寶寶有健康問題時,這些情緒會讓媽媽感到不開心,我們會安慰媽媽,告訴她要放鬆心情,這樣母乳量才會增加。
香港兒童醫院
資深護師 (香港母乳庫)
黃慧芳:
資深護師 (香港母乳庫)
黃慧芳:
我會支持她,多喝水、多吃東西、多喝湯,並提醒她每兩三個小時要泵一次奶,媽媽很努力地泵奶,爸爸也很努力地把母乳帶過來,這才讓Max有足夠的母乳。
有很多媽媽是做不到的,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寶寶剛出生,媽媽被送到深切治療部,自己都要接受照顧和治療,其實是不會有母乳的,她們做不到,但是當寶寶需要吃奶時,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母乳庫的成立可以幫助沒有足夠母乳飲用的小朋友,如果媽媽之後建立到自己的母乳量,也可以幫助自己的寶寶。母乳量少是一個問題,是她們的一個煩惱。如果母乳量多,我經常跟她們說這是一個開心的煩惱,多過寶寶所需,正在煩惱該如何處理多出的母乳呢?母乳庫就是一個契機,能將她們的愛心傳遞給其他小朋友或家庭。
媽媽張成瑛:
回望過去,我偶爾會翻看以前的照片,感慨這段路真的不容易,我們也曾經面臨過沒有母乳的情況,如果那時有第二個選擇,譬如母乳庫,我一定會選擇使用。
不是每個媽媽都有那麼多母乳,我當時也想過,如果我有多餘的母乳,她們願意接受的話,其實爸爸也很支持,並會說看看是否需要幫忙把母乳送給其他媽媽,其實也會互相幫助,如果有母乳庫就更加理想。
媽媽林秋霞:
母乳庫當然會很好,因為多了一個選擇,讓我不必承受立即提供母乳給寶寶的壓力。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寶寶容易吸收,這是奶粉無法相比的,如果當時有母乳庫,我會立刻使用母乳庫,也呼籲有能力的媽媽幫助那些母乳不足的媽媽,讓更多小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