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印刷媒體)
重啟醫療交流 造福病童
香港兒童醫院首辦粵港大灣區兒血病例討論會
2023年10月10日
成報
本港每年平均有170至180宗兒童癌病新症個案,當中以急性白血病居於首位,佔總數大約四份一。香港兒童醫院集中為全港患有癌症及複雜血液疾病的18歲或以下兒童提供診斷及治療。作為全港唯一的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醫院在2022年便進行了30多宗自體及異體移植。此外,血液及腫瘤科亦為有需要病童提供其他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放射性核素治療等。
最近,香港兒童醫院聯同香港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學會舉辦了「粵港大灣區兒血病例討論會」。來自深圳市兒童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接近20間醫院,一共70多位專家來港出席,共同討論一些複雜難治的兒童血液病例,包括其症狀、診斷過程、治理方法等,深入交流專業意見,互相參考,集思廣益。
來自大灣區70多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共聚香港兒童醫院,深入交流,集思廣益。
病例交流 實地參觀
其中,本院唐沛容醫生介紹的一宗個案被評選為當日最佳簡報。個案中的病童臨床表徵初時令人懷疑是白血病,經跨專科團隊反覆推敲,最終得出正確診斷,原來是嚴重偏食導致維他命C缺乏,因而產生各種毛病。在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梁錦堂教授亦介紹了兒童白血病精準治療的研究。我們同時安排與會者參觀血液及腫瘤科病房、模擬培訓中心及科研實驗室。2019年醫院管理局轄下5間醫院(即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的兒童癌症服務合併,調遷到香港兒童醫院,不久之後便爆發疫情,所有實體交流活動隨之暫停。今次是我們疫後首次承接由大灣區相關醫院輪流籌辦的研討會,作為一個互惠平台,意義重大。
各醫院代表報告複雜難治病例的治理方法,互相學習借鏡。
眾所周知,內地人口龐大,有較多奇難雜症,這些豐富經驗可擴闊本地醫護人員的視野。另一方面,香港著重實證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並擁有與世界接軌的優勢,例如參與國際性研究和臨床試驗,及在著名學術期刊出版文獻。雙方透過這平台互相學習借鏡,更可加強彼此聯繫,有利臨床和科研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與會者參觀模擬培訓中心。中心配備完善器材,營造各種像真臨床情境,為全港與兒科相關的醫護人員提供實用課程。
開啟溝通之門 共謀治療方向
有與會者用「精彩的瞬間,美好的一天」來形容當日的活動,說醫院的配置既高端又細節周全、培訓硬件完善、充滿科研熱誠、與社區伙伴為病童家庭提供身心支援,均令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很高興醫院各團隊的努力獲得內地業界認同,更重要的是,這次開啟了大家日常非實體溝通之門。在研討會過後,個別大灣區醫院的代表已表示,會透過視像參加本院每個月舉行的「hospital grand round」講座,聽取本院的醫護人員分享不同複雜兒童病症的跨專科跨專業治理,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
除了血液及腫瘤科,香港兒童醫院其他專科的臨床和學術交流在疫情後都再次活躍起來,紛紛與區內和國際同儕恢復或建立新的聯繫,共同為病童的福祉努力。
撰文:香港兒童醫院血液及腫瘤科服務主管鄭偉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