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腎科服務新一頁
首宗腎移植順利完成

  • 分享 :  
腎移植病人建璋
▲首名於本院接受腎移植的病人建璋現正康復。他感謝捐贈者及其家人,送他一份最寶貴的生日禮物。他剛應考中學文憑考試,希望能入讀生物相關科目,將來從事醫院化驗工作,幫助有需要的病人。

2021年伊始,香港兒童醫院進行了開院以來首宗腎臟移植手術。患有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的少年建璋,接受俗稱「洗肚」的腹膜透析約一年半,竟在生日前夕接到醫院電話。「當時覺得有點突然,因為聽過不少病友分享說要等數年才有機會換腎。」建璋隨即入院,通過連串檢查後,翌日黃昏被送入手術室。

香港兒童醫院腎科的顧問醫生馬立德表示,當日接到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通知有死者捐贈腎臟後,便與負責做手術的瑪嘉烈醫院泌尿外科團隊溝通,並迅速進行評估,包括捐贈者的腎臟狀況、是否有傳染病、配對輪候名單上病童的年紀、接受透析多久、血型及遺傳密碼等資料。腎科亦同步與院內不同部門商討,為手術全期各流程做好準備,如深切治療部安排病床、放射科進行超聲波檢查、病理科化驗腎臟組織等。

馬立德醫生
▲馬立德醫生

處變不驚 齊心應對挑戰

當天前赴本院進行手術的瑪嘉烈醫院泌尿外科顧問醫生馬偉傑說,當處理捐贈者腎臟時,發現連接腎盞的大動脈血管切口並不完整,團隊於是決定花額外時間修補,才接駁至病人體內,減低日後血管收窄的風險。

馬偉傑醫生
▲馬偉傑醫生

另外,由於該腎臟比較特別,有兩條血管,增加了手術難度。除要小心分離組織保持血管完整,亦要更準確計劃腎的擺放位置和血管形態,確保移植後能正常運作。他說:「加上患者是青少年,我們希望做得更仔細。」

捐贈者的腎臟
 

當日亦有另一段小插曲。當駁通血管後放開手術鉗一刻,新的腎臟即時充滿血色,是一個好跡象,但一分鐘後病人卻血壓突降。麻醉科醫生立刻注輸強心藥及吊液,血壓瞬間回復正常。馬偉傑醫生亦感謝手術室護士的配合,一些臨場狀況亦能迅速應對,令手術順利完成。

製冰機
▲手術室特別配備了這組製冰機,可製造軟綿冰碎以保持腎臟低溫,亦不會損壞腎臟。

器官捐贈展新生

換腎之後,建璋只需按時服食抗排斥藥,不用像以前每晚七時開始洗肚,困於房中。馬立德醫生指:「雖然透析治療可緩解末期腎衰竭病童的症狀,但病症本身會影響其他器官和生活質素,因此最理想的還是腎臟移植。」腎科會為每位等候移植的病童訂立治療計劃,令手術達致最佳效果。

香港兒童醫院是醫管局轄下唯一為慢性腎病病童提供腎臟替代治療(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腎臟移植)的中心。其實醫院早於去年初已萬事俱備,可以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可惜全年都未等到合適屍腎。馬立德醫生說,現時有20名病童正等候換腎,呼籲市民支持器官捐贈;腎科亦會致力增加移植機會,包括預計於今年開展活體移植,及研究利用三維打印器官模型作術前規劃,希望降低體重門檻,令病童可盡早重獲新生。

直擊移植手術過程

1. 病人收到通知後即時入院接受各項檢查,確定適合接受移植。

病人接受檢查
 

2.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護送捐贈者的腎臟到手術室。

捐贈者腎臟被送到手術室
 

3. 病人準備接受麻醉。

病人接受麻醉
 

4. 泌尿外科醫生小心切除包裹著腎臟的多餘脂肪及組織。

醫生切除捐贈者腎臟的多餘脂肪及組織
 

5. 醫生與手術室護士在移植前核對資料。

核對資料
 

6. 將腎臟放進病人體內,過程包括接駁血管、輸尿管及置入臨時輸尿管支架等。

把腎臟放進病人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