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交棒:小兒外科

  • 分享 :  
梁偉業醫生和譚煜謙醫生

離任之際,梁偉業醫生整理舊物時發現一封2013年的電郵。「當時有人叫我為兒童醫院的手術室給點意見,後來才知道原來責任這麼大!我每星期要審閱一疊厚厚的圖則,還要採購大小儀器,連地面負重和一個插頭都要理,最繁複是配置複合式心導管室,簡直嘔心瀝血!」

然而比這更艱鉅的,是如何趁機重整小兒外科網絡。「爭取持份者支持不能一廂情願,要靠誘因和信任。大家最終的願景是全港會有三個小兒外科中心——瑪麗和威爾斯醫院為地區提供第二層和急症服務,如盲腸炎、腸套疊和腹膜炎手術;兒童醫院處理全港的奇難雜症,如腫瘤、新生兒、唇顎裂等手術,同時兼顧所屬地區的急症。」

經過十年努力,部份整合工作已經完成,如伊利沙伯和聯合醫院的小兒外科已調遷過來兒童醫院。近來另一大進展,是在管治架構裡清晰劃分了六個分科(即泌尿、唇顎裂、腫瘤、肝膽、胸肺和血管外科),每個團隊都包括兒童醫院、威爾斯和瑪麗的醫生,一同為病人提供服務,並負責各自的服務發展、質素提升、培訓和科研。

梁醫生總結:「像一場馬拉松,我們只跑了首十公里,何時到達終點視乎需求、人手、資源和科技,要靈活應變。」

梁偉業醫生
▲梁偉業醫生:「我行醫多年,來到兒童醫院發覺天外有天!人人都分享自己領域的知識,跨專科合作氛圍很強。病人是大家有份的,包括讚賞和責任,這是我在這裡最深刻的體會。」

剛接任部門主管的譚煜謙醫生同意:「我不會低估這件事的難度,但方向絕對正確。制度上的結合是第一步,我們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同事有臨床自主權和感受到被尊重,才會對部門有歸屬感。我會下放權力,讓團隊發揮各自的長處。」

譚醫生計劃盡快設立平台,讓各團隊的領導定期見面,協商政策,及早解決分歧,提高透明度。另外為免人手斷層,他將著力吸引新血:「由初級受訓醫生開始便要好好栽培。除激發他們的興趣,給予機會接觸特別病例,還會安排專責同事關心他們各方面的需要,提供支援,希望更多有潛質的人投身小兒外科。」

譚煜謙醫生
▲譚煜謙醫生:「一個部門的繼任安排很重要,由前線、中層以至主管都要及早規劃。我也要開始物色接班人。」

小兒外科職員合照
▲小兒外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