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局
网站地图

《香港儿童医院通讯》

催化医学突破

  • 分享 :  
催化医学突破

儿童医院慈善基金拨款予放射科进行一项研究,为饱受肺或腹腔积液煎熬的末期癌童试用皮下导管及真空引流瓶。他们可在家中自行抽走积液,纾缓呼吸困难和胀痛等症状,期间会记录病人各项指标和评估生活质素。

放射科副顾问医生冯建勋说,研究源自一名骨癌青年,他因肺积水而严重气喘。「他很想回家过中秋,但必须24小时接驳一个大箱去抽肺水,这令他行动不便,无法出院。我努力想办法,终于找到这套轻便的仪器。当抽走大部分肺水后便可盖上导管,自由走动,让他临终前能出院与家人团圆。这件事激发我要帮助更多病童。」

冯医生指,医学界知道这纾缓疗法对成人有效,但缺乏在儿童应用的临床数据。「我这项研究目的是量化它对儿童的好处,作为临床实证,希望日后纳入标准治疗。」

冯建勋医生
▲「很感恩获捐款支持。研究不论大小,都有机会转化成新的治疗方法,令病人受惠。」── 冯建勋医生

本院获陈廷骅基金会捐款成立「陈廷骅基金会临床科研奖学金计划」,资助医生进行研究,期间院方会安排人手分担其临床工作。

第三届得主包括心脏科的副顾问医生史卓。其研究会调查心衰竭病童血浆中的心肌细胞游离DNA 水平。她说:「超声波和其他常用指标并不完全可靠。我希望引证到这种DNA 与儿童心肌病变的关系,从而发展更准确的工具,及早诊断和侦测病情变化。」她亦正建立全港儿童心肌病资料库,冀为治疗提供参考。

史医生说:「能够参与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靠著港大教授和实验室人员的指导,我的研究渐见雏型。」

史卓医生
▲「由DNA提取到后续处理,在实验室的每一步都有成就解锁的感觉!」── 史卓医生

另一位奖学金得主——血液及肿瘤科的副顾问医生林己思表示,化疗一直是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第一线治疗,但却有各种副作用。「见到病童很辛苦,我真的很心痛。有甚么方法可以减少化疗?可否一确诊便采用免疫治疗,而不是医不好或复发时才用?病童的需要摆在眼前,与其干等外国研究,不如自己尝试找答案吧!」

她会抽取病童的骨髓样本,在实验室测试抗体药物对破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功效;亦会研究病童体内的「自然杀手细胞」在疗程不同阶段的变化,希望透过研究成果,推动个人化标靶治疗。

林己思医生
▲「我希望透过研究,减轻病童承受化疗的痛苦。」── 林己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