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催化醫學突破

  • 分享 :  
催化醫學突破

兒童醫院慈善基金撥款予放射科進行一項研究,為飽受肺或腹腔積液煎熬的末期癌童試用皮下導管及真空引流瓶。他們可在家中自行抽走積液,紓緩呼吸困難和脹痛等症狀,期間會記錄病人各項指標和評估生活質素。

放射科副顧問醫生馮建勳說,研究源自一名骨癌青年,他因肺積水而嚴重氣喘。「他很想回家過中秋,但必須24小時接駁一個大箱去抽肺水,這令他行動不便,無法出院。我努力想辦法,終於找到這套輕便的儀器。當抽走大部分肺水後便可蓋上導管,自由走動,讓他臨終前能出院與家人團圓。這件事激發我要幫助更多病童。」

馮醫生指,醫學界知道這紓緩療法對成人有效,但缺乏在兒童應用的臨床數據。「我這項研究目的是量化它對兒童的好處,作為臨床實證,希望日後納入標準治療。」

馮建勳醫生
▲「很感恩獲捐款支持。研究不論大小,都有機會轉化成新的治療方法,令病人受惠。」── 馮建勳醫生

本院獲陳廷驊基金會捐款成立「陳廷驊基金會臨床科研獎學金計劃」,資助醫生進行研究,期間院方會安排人手分擔其臨床工作。

第三屆得主包括心臟科的副顧問醫生史卓。其研究會調查心衰竭病童血漿中的心肌細胞游離DNA 水平。她說:「超聲波和其他常用指標並不完全可靠。我希望引證到這種DNA 與兒童心肌病變的關係,從而發展更準確的工具,及早診斷和偵測病情變化。」她亦正建立全港兒童心肌病資料庫,冀為治療提供參考。

史醫生說:「能夠參與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靠著港大教授和實驗室人員的指導,我的研究漸見雛型。」

史卓醫生
▲「由DNA提取到後續處理,在實驗室的每一步都有成就解鎖的感覺!」── 史卓醫生

另一位獎學金得主——血液及腫瘤科的副顧問醫生林己思表示,化療一直是兒童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第一線治療,但卻有各種副作用。「見到病童很辛苦,我真的很心痛。有甚麼方法可以減少化療?可否一確診便採用免疫治療,而不是醫不好或復發時才用?病童的需要擺在眼前,與其乾等外國研究,不如自己嘗試找答案吧!」

她會抽取病童的骨髓樣本,在實驗室測試抗體藥物對破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功效;亦會研究病童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在療程不同階段的變化,希望透過研究成果,推動個人化標靶治療。

林己思醫生
▲「我希望透過研究,減輕病童承受化療的痛苦。」── 林己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