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醫學遺傳科
一站式支援不常見病患者家庭

  • 分享 :  
醫護人員正用簡明圖像向患者解釋其疾病
▲ 進行遺傳輔導時,醫護人員會用上簡明圖像,向患者解釋其疾病在家族裡的遺傳方式和復現率。

香港兒童醫院的醫學遺傳科是醫管局首個提供臨床遺傳服務的單位。團隊成員包括遺傳學及基因組學專 科(兒科)醫生、護士、遺傳輔遺傳輔導員和生物信息學家,為患有或懷疑有各種遺傳病的病人提供評估、檢驗、診斷、治療、輔導及預防的一站式服務。

醫學遺傳科顧問醫生陸浩明表示,有別於本院其他專科,該科服務所有年齡層的病人︰「任何懷疑或確診遺傳病的病人或其家人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最常見的是小朋友有特別病徵,兒科醫生擔心是遺傳綜合病,也有孕婦產前檢查發現胎兒異常或有家族史。此外,成年病人如有一些非常見的病徵,或很早發病的情況,都應該考慮轉介給我們進行評估。」

以家庭為本的遺傳輔導

遺傳輔導是醫學遺傳科的重點服務。醫生初次見病人時會詢問其病歷及家族健康史,按照有關資料繪畫譜系圖,所謂「查三代」,然後再做臨床檢查。醫生評估後,如懷疑是遺傳病便會建議病人做基因檢測以作診斷。陸醫生說:「到出了基因檢測報告,也不是正常或不正常這麼簡單。我們要詳細向病人講解,例如由哪個基因引致、潛在病徵和併發症、遺傳模式、預防方法、生育風險等,如有需要,會轉介病人到其他專科跟進。最特別的是,我們不只看一個病人,而是以整個家庭為單位。如擔心病症會同時影響其家人,便會邀請他們前來一起接受檢查和遺傳輔導。」

團隊製作的醫學遺傳服務單張
▲ 團隊製作了單張和影片,增加大眾對醫學遺傳服務的認識。病人就診和做基因檢測前亦可預先消化資料,做好準備。

帶患者走出診斷迷宮

「有病人窮一生都找不到病因。雖然很多遺傳病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但患者經我們確診了,能走出診斷迷宮,始終是一件好事,找到答案亦有助生育計劃。」曾有父母連續兩個孩子都有同一不常見病症,後來經檢測找到基因變異。當他們準備生第三個時,便透過試管嬰兒方法,選擇無遺傳病的胚胎植入,增加健康孩子出世的機會。

陸浩明醫生
▲ 醫學遺傳科顧問醫生陸浩明指,有些病人多年來不斷求醫,最後通過醫學遺傳科的幫助而確診,紓解了心靈困擾,亦有助往後的治療及預防。

跨專科會診 集思廣益

醫學遺傳科亦設有跨專科診所,跟皮膚科、眼科、內分泌科、骨科、腦神經科等合作。陸醫生說:「沒有一個醫生會認識所有病症。遇上與遺傳相關兼病情複雜的病人,我們需要與不同專科一起跟進治理。」

醫學遺傳科團隊進行病人個案會議
▲ 醫學遺傳科處理的病症獨特罕有,因此團隊經常進行病人個案會議,共商對策,例如尋求最新的診斷方法。

醫學遺傳科的成立,造就了遺傳輔導員和生物信息學家這兩個新職位的產生。

生物信息學家 ─ 數據解讀者

檢測的原始數據如漫天繁星,如何理出頭緒?生物信息學家姚永聰解釋:「我們會選取適當的生物信息工具及數據庫,去整理及解讀化驗室輸出的結果,為醫生提供診斷依據。我們亦要管理大量數據,快而準地找到和臨床決策相關的資訊。」

這份工作亦需要偵探頭腦。「之前我們的數據庫內,有同一個基因變異多次被分類為臨床意義不明。醫生發現這些記錄全部來自同一家族,於是交給我們分析,最終成功重新歸類為可致病的變異,可採取適切治療。」

雖然姚永聰多數對著電腦,但能夠參與診斷及治療過程卻使他感到責任重大:「因為每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影響病人的治理和生活質素。」

姚永聰先生
▲ 姚永聰的本科是生物化學,之後攻讀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和醫務化驗科學碩士,希望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臨床環境中實踐。

遺傳輔導員 ─ 不只是傾偈

進行基因檢測前,遺傳輔導員會與病人詳談,以取得其知情同意,新症一般要花超過一小時。遺傳輔導員胡鈞惠說:「我們會解釋檢測目的和侷限,並解答種種疑慮,例如有些人擔心一旦發現身體有其他疾病風險,會買不到保險,影響升學就業。」完成檢測後,他們會講解報告,包括是否找到問題所在、會否影響家人、下一步如何跟進等。她坦言工作極具挑戰性:「有些病連我也未聽過,所以每次見病人前都要做足功課。」

對於患者而言,心靈可能比身體更痛。胡鈞惠分享初入職時,一位媽媽帶著有發展遲緩及智力問題的孩子前來:「她哭訴多年來一直自責,擔心懷孕時的飲食影響了孩子。經過輔導後,她終於決定為孩子進行檢測。離開時,她感謝我傾聽她的經歷。此案例讓我體會到這份工作不單要有知識,還要有同理心及輔導技巧去處理病人和家屬的情緒。」

胡鈞惠女士
▲ 胡鈞惠本身為護士,修讀醫學遺傳學碩士課程後成為遺傳輔導員,希望教育大眾認識遺傳病,減少歧視。

香港基因組計劃夥伴中心

政府2021年開展香港基因組計劃,涵蓋未能確診病症、遺傳相關癌症,及與精準醫學有關的個案,旨在為病人提供準確診斷和個人化治療,同時建立本地基因組數據庫,促進科研及基因組的臨床應用。

本院是計劃其中一間夥伴中心,負責招募合適的患者,自願接受全基因組排序。陸浩明醫生指出︰「一般的臨床測試有侷限性,但全基因組測序非常複雜費時,不會是首重選擇。我們會挑選合適的病人和家屬,邀請他們參與這個研究項目,希望為他們診斷。」

本院至今已招募了二千多個家庭,部分已收到報告,當中有些更成功找出病因。院方未來數年會繼續轉介合適的病人參加計劃。

香港基因組計劃的團隊
▲ 本院參與香港基因組計劃的團隊。

建立不常見疾病資料庫

本院在2021-22年度開始,逐步為個別不常見疾病建立資料庫,冀為醫療服務規劃和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參考。

編製資料庫的方法是首先擷取醫管局臨床系統的現存紀錄,再經醫護人員核實並進行分析。資料庫會列出每種疾病的病人總數、年齡組別、性別,及在世或死亡狀況。

現時資料庫涵蓋25種先天性代謝病、四種腦科疾病和一種內分泌疾病,如典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脊髓肌肉萎縮症及結節性硬化症等,未來會繼續增加更多病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