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骨科團隊助病童走得更遠

  • 分享 :  
醫生利用骨骼模型向家長講解
▲ 骨科團隊會按需要為病童製作3D立體打印骨骼模型,除有助確切了解其骨骼結構,亦可利用軟件模擬手術情況,提升準確度和成效。周宏醫生(左)正利用模型與家長溝通,解釋病童的情況。

本院骨科團隊專門治理各種複雜或罕見的兒童骨骼疾病,如髖關節問題、上下肢變形、神經肌肉疾病、骨骼發育不良、代謝性骨病和複雜脊柱側彎;至於創傷性和一般發育問題,則由地區醫院處理。

跨專科治理 高效又安心

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周宏指,患有複雜骨科病症的病童,身體其他系統亦往往有異常:「本院齊集各個專科,產生協同效應,對臨床治療和科研都有莫大幫助。我們亦可一起向家長清晰解釋子女的病情和發展前路,確保病童獲得全方位照顧,讓家長在掌握資訊下作出決定。」

周醫生憶述團隊曾為一名代謝病童做下肢矯形手術:「各專科一呼百應,同場進行咽喉檢查、眼睛檢查和神經傳導測試等,一次過解決幾個問題,不用重覆麻醉,大大減低病人和家屬的焦慮不安。」

復康與科技提升治療成效

要提供全面治療,周醫生強調專職醫療團隊不可或缺:「手術只能幫一半,另一半靠復康。例如在坐姿診所裡,骨科醫生負責處理病童脊柱和四肢畸形的情況,改善其姿勢;治療師則會評估行動不便病童的承托和日常需要,安排合適的輪椅。這種個人化服務對提升病童生活質素非常重要。」

本院亦引入先進科技以制定針對性治療和提升臨床成效,如設立動態分析實驗室,捕捉複雜的變形和步態問題,及購置EOS 系統,為骨骼和神經肌肉病症提供精準與低輻射掃描檢查。

動態分析實驗室
▲ 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的病童有機會出現步態偏差。在綜合復康中心新設的動態分析實驗室中,病童的下肢會貼上反光標記及肌電圖感測器,然後在力量感應板上來回行走。12部高速攝影機從多角度捕捉其移動軌跡,找出肌肉及關節的問題所在,協助醫生準確分析病情和制定治療方案。

醫學進步帶來新挑戰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一些不治之症現已有方法可以控制甚至改善,卻衍生另一種挑戰。周醫生以脊髓性肌萎縮症病童為例,以往終身要坐輪椅,現在有了新藥物,他們能站起來走路,但隨着成長,一些骨科問題便會逐漸浮現,例如下肢變形和髖關節脫骹,這是全世界都沒有先例可循的。他表示:「這些新挑戰無疑為兒童骨科創造更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確實令人興奮。我們可以在國際間分享成功案例,作帶頭作用,相信能為這些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取得重大進展。」

他期望團隊能發展成世界頂尖的小兒骨科中心,幫助患有複雜骨科病症的小朋友,提升他們的治療成效和生活質素。

EOS X光醫學影像系統
▲ 為減低輻射影響及提供更精準影像,放射科最近引入公立醫院首個第二代低輻射量X 光醫學影像系統。它特別適用於一些需持續接受X 光檢查,及患有脊柱側彎、脊柱後凸、長短腳、髖關節發育不全、O 型或X 型腿等病童。系統僅需少於八秒,便可同步拍攝病人正面及側面的1:1全身影像,可避免因郁動造成模糊,及後期拼接時的誤差。它亦能調節輻射量,較傳統X光輻射量最多可以減少八成。

上一篇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