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音樂治療 讓病童在玩樂中康復

  • 分享 :  
一名病童在病床上把玩樂器
▲ 簡單的風鈴琴與一對沙槌,讓身處深切治療部的病童樂在其中,這正是音樂治療的功效。

本院獲匯弘基金會慷慨捐款支持,在病房引入定期的音樂治療服務,為臥床病童送上美妙樂韻和力量。

音樂治療能紓緩焦慮、減輕痛楚及轉移注意力,還有其他好處。註冊音樂治療師曾如恩解釋︰「我們以音樂作為工具,達致身、心、社、靈及認知目標,改善病童身體機能、協調度、專注力及情緒表達能力。另外,音樂是一個媒介,有助加強病童跟照顧者和醫護人員的連結,一同參與互動。」

度身訂造治療歌單

治療內容是為每名病童度身訂造的。其中接收性治療以聆聽為主,治療師會在床邊用結他、鍵盤等彈奏病童喜歡的歌曲,甚至可以加入父母創作的搖籃曲,加深彼此聯繫,也是心靈寄託。

由病童作主導

至於主動性治療,病童會被邀請合奏,同時融合訓練,例如唱歌可增強肺活量。當中使用的樂器以簡單吸引為主,病童無需任何經驗,亦不會因身體限制阻礙參與。例如色彩鮮艷的「雨聲棒」,連嬰兒都懂得玩。

病童在即興創作過程中,亦會得到力量及自信。「病童經常要按指示做各種檢查和治療。音樂能製造空間,讓他們自己選擇樂器及演奏方式,開心之餘能賦予自主性。」曾如恩補充。

關於音樂治療,我想說的是…

曾如恩彈結他
不止玩音樂
「我們要學習心理學、行為學和腦神經學等知識,及音樂即興技巧,引導病童自由玩奏,達致治療目標。」

註冊音樂治療師曾如恩

梁嘉恩醫生
有助臨床治療
「曾有一位需用呼吸機的病童,每當媽媽唱歌時,其含氧量及心跳變得穩定。外國經驗顯示,音樂治療可減低深切治療部病童鎮靜劑的用量。」

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梁嘉恩

病童瀅瀅抱玩雨聲棒
可見的進步
「女兒十分享受音樂治療。看到她由不懂交換手拿雨聲棒,慢慢學識在沒有聲音時將它倒轉,在大小肌肉、手眼協調及認知方面都有進步,令我很感動。」

瀅瀅媽媽

病童柏進與曾如恩合奏
帶來正能量
「兒子會跟著旋律節奏把玩小樂器,和治療師合奏。經歷多次手術的他展現出的笑容及正能量,對我是一種治癒及安慰。」

柏進媽媽

按此觀看音樂治療服務介紹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