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L-氨基酸脫羧酶缺乏症
簡介
芳香族L-氨基酸脫羧酶(AADC)缺乏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遞質疾病,屬於神經代謝障礙。
神經遞質,例如兒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和吲哚胺(血清素和褪黑激素),是能夠調節大腦中神經元之間信號傳遞的化學信使。這些化學物質參與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多種功能,包括控制動作和行為、神經元的興奮與抑制,和調節體溫等。
遺傳性神經遞質缺乏症包括神經遞質的合成與代謝異常、分解異常及轉運蛋白缺陷,導致多種複雜的臨床徵狀,包括運動、行為、認知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問題。AADC缺乏症患者於出生後首十年內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成因
芳香族L-氨基酸脫羧酶(AADC酶)是單胺類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多巴胺)生物合成的最終酶,而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前體。
AADC缺乏症由DDC基因遺傳突變導致,結果是生產出喪失正常功能的AADC酶。
患病率
AADC缺乏症在全球的發病率尚未明確。受創始者突變(c.714+4A>T)影響,AADC缺乏症在某些亞洲族群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台灣、日本和中國。創始者突變指在特定族群中由共同祖先遺傳得來的基因突變,這些族群通常具地理或文化隔離性,其祖先中有一人或多人攜帶了這種突變基因。據估計,在美國每64,000至90,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例;在歐盟的比例為1:116,000;在日本為1:162,000;而在台灣則為1:32,000。
遺傳模式
AADC缺乏症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遺傳,患者需從通常無徵狀的父母雙方各繼承一個缺陷基因。
臨床徵狀
AADC缺乏症患者通常有複雜的徵狀,包括運動、行為、認知和自主神經功能問題。
患者通常於出生時表現正常,徵狀會出現於嬰兒早期,通常在出生後的首六個月。
- 最常見的非特異性初期徵狀包括餵食困難、肌張力低下,和發展遲緩
-
特異性徵狀包括:
- 眼肌陣攣(面部和/或眼睛的急性肌張力障礙反應)在大多數患者中常見,通常從嬰兒期開始出現。患者的眼球會有間歇或持續的向上或向側偏斜,可能伴有面部、軀幹和/或四肢的不自主動作。輕度發作可能持續數分鐘,範圍僅限於眼睛。重度發作可能持續數小時,包括全身肌張力異常、呼吸困難和出汗。超過90%的AADC缺乏症患者會出現眼肌陣攣,通常在出生後的首六個月發生,每兩到五天復發一次。
- 運動障礙(尤其是肌張力障礙)
-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多汗、體溫不穩定、眼瞼下垂、鼻塞、低血糖發作)
- 其他常見徵狀:
-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和/或過度嗜睡
- 情緒障礙,包括易怒和焦慮
- 少於5%患者會發生癲癇發作
如兒童出現原因不明的肌張力減退、運動障礙(尤其是眼肌陣攣)、發展遲緩和自主神經徵狀,應考慮是否患有AADC缺乏症。
診斷
一般檢查
AADC缺乏症的診斷需要完整的臨床綜合評估和高度警覺。醫生將檢查你的孩子是否有AADC缺乏症的徵狀。
- 通過檢驗血液、尿液和/或腦脊液,尋找AADC缺乏症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 通過基因檢測進行分子診斷以作確定
香港兒童醫院提供的特別檢查
- 香港兒童醫院腦神經科團隊為疑似患有AADC缺乏症和其他與神經遞質相關疾病的兒童提供評估、諮詢、診斷檢查和治療。
- 香港兒童醫院可提供神經遞質分析的特殊診斷和生化檢測,包括腦脊液、靶向基因測序和次世代定序。
治療與跟進
一般治療
- 醫療團隊會持續監測和評估AADC缺乏症患者的徵狀,以評定其疾病程度和個人需要、改善生活質素、盡力提升其功能表現,並減少併發症。由跨專科團隊合作提供治理能達到最理想效果。
- 一些非藥物療法,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可有效改善AADC缺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需由專業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 現時雖然有藥物可緩解徵狀,但不同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差異顯著,很難實現最佳治療方案。
- 基因療法eladocagene exuparvovec已獲歐盟和英國批准,適用於18月齡及以上且經臨床、生化及遺傳學確診為重度AADC缺乏症的患者。該療法亦於2024年11月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可用於美國市場。
- 患者遇到緊急醫療情況時,應立即前往附近的急症室,以獲得及時的住院支援和監測。關於AADC缺乏症緊急處理的信件或資訊單張,能為急症室或其他醫護人員提供有用的快速參考,以防他們沒有接觸過AADC缺乏症。
-
應避免的藥物/情況:
- AADC缺乏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中樞作用的多巴胺拮抗劑,並不應使用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去治療噁心。
- 在噁心嘔吐時,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現脫水和低血糖。患者應避免使用抗多巴胺和抗血清素藥物,必要時可考慮使用低劑量的多潘立酮(domperidone)。
香港兒童醫院提供的特別治療方案
香港兒童醫院採用跨專科團隊模式,為AADC缺乏症患者提供全面診治。
腦神經科團隊由兒科醫生、遺傳學家、病理學家、護士、營養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和醫務社工組成,並會與不同兒科副專科合作,進一步加強疾病管理。
我們為患者提供住院、日間住院和門診評估及跟進,同時為地區醫院、診所和家庭提供遠端支援。病人與照顧者會學到如何自行在家好好管理病情,同時與團隊保持聯繫,以獲得建議和支援。
參考資料及有用資源
-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Deficiency, Nenad Blau GeneReviews®
-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Neurotransmitter Related Disorders (iNTD)
-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 Consensu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AADC) deficiency. Tessa Wassenberg, Marta Molero-Luis, Kathrin Jeltsch et al. Orphanet J Rare Dis. 2017 Jan 18;12(1):12
- What is AADC deficiency?
- AADC Family Network
- Symptoms and impacts of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AADC) deficienc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motor function. Kate Williams, Hanna Skrobanski, Katharina Buesch & Sarah Acaster.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volume 17, Article number: 128 (2022)
鳴謝
主要作者:王雪娜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腦神經科團隊)
首次發佈:2025年11月
©2025香港兒童醫院。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