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病人及家長

動脈導管未閉

簡介

動脈導管是胎兒的正常結構,它是連接主動脈和肺動脈的一條小血管,出生後不久便會自然關閉。如果它持續流通(即動脈導管未閉,簡稱PDA),便屬於一種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由於肺動脈中的血壓通常低於主動脈的血壓,PDA會令主動脈的血液分流到肺動脈。PDA對血流造成的影響視乎分流到肺部的血液量,而這取決於PDA的大小。

臨床徵狀

患有小型PDA的兒童可能沒有任何徵狀。他們通常是在進行其他疾病或健康檢查時,碰巧出現心臟雜音而被發現。

中型或大型PDA會導致大量血液分流到肺部,引致心臟衰竭和肺動脈高壓。視乎年齡,兒童或會表現出呼吸困難、餵食困難和生長受限的徵狀。

診斷

除了典型的身體表徵外,PDA還可以透過二維超聲心動圖(心臟和血管的超聲波)診斷出來。這是一種非入侵性的檢查方式,在門診或日間病房都可以輕易進行。

治療

藥物

如果出現心臟衰竭,可以處方藥物來控制徵狀。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患有嚴重PDA的早產兒可以嘗試使用藥物來促使它關閉。不過,藥物閉合並不適用於足月嬰兒和兒童。

介入性心導管術

PDA治療現在主要透過「經導管封堵術」進行。此程序於心導管室進行,病童在全身麻醉下,由醫生透過腹股溝的血管插入導管,將閉塞裝置或閉塞線圈輸送到未閉合的動脈導管。它只需要在腹股溝開兩個小切口,因此創傷較手術小,平均住院時間為三天。病童之後會於門診覆診,定期接受胸部X光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然而,經導管封堵術可能不適合某些新生兒或體型較小的嬰兒。

外科手術

標準的外科手術會在左胸切口,然後對未閉合的動脈導管進行結紮。手術後患者通常需要在深切治療部留夜觀察,並放置傷口引流管,一般可以在手術後第二天移除。手術後住院時間比經導管封堵術略長,而門診跟進則與之相似。外科手術通常應用於不適合進行經導管封堵術的小嬰兒。

鳴謝

主要作者:陳羲舜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心臟科團隊)
首次發布:2024年3月

©2024年香港兒童醫院。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