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硬化症
簡介
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種可影響多個身體部位的遺傳性疾病,包括大腦、皮膚、腎臟、心臟、肺和眼睛。其特徵為可能在多處器官長出良性腫瘤(非癌症增生),及視乎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其嚴重程度和症狀因人而異,及早診斷和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
成因
結節性硬化症由TSC1(染色體9q34)或TSC2(染色體16p13.3)基因的突變所致。這兩種基因分別負責為錯構瘤蛋白(Hamartin)和結節蛋白(Tuberin)進行編碼,能調控細胞的生長與分裂。基因突變會導致mTOR信號通路過度活躍,促使細胞過度增生,誘發腫瘤形成。
患病率
結節性硬化症被視為罕見疾病,全球發病率約為1:6,000至1:10,000名活產嬰兒1。本地研究顯示,患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3.87例2。
遺傳模式
此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即只需從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單個突變基因即可致病。 若父母一方患有結節性硬化症,子女(不論性別)有50%機率遺傳此症。
然而,許多病例是由TSC1或TSC2基因的「新突變」引起,意味著患者可能是家族中首個發病者。這一類突變為自發性(de novo),發生於胎兒基因形成階段,而非遺傳自父母。
臨床徵狀
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進行性疾病,患者之間的症狀差異極大。部分患者症狀輕微,另一些則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腦癇症發作通常是結節性硬化症的早期跡象之一,尤其在嬰幼兒中更為常見。約80-90%患者會出現腦癇症,發病年齡不一,若患者有腦皮質結節或致病性TSC2基因變異,風險便會更高。嬰兒期常見症狀包括腦癇症發作、皮膚色素減退和心臟橫紋肌瘤。以下為常見症狀:
- 皮膚異常:可能包括大片脫色斑(白色斑塊)、面部血管纖維瘤(小紅腫塊)、額部纖維斑塊、指甲纖維瘤、下背部鯊魚斑(結締組織痣)。
- 腦癇症發作:因腦電波活動異常引起,症狀可以從輕微(短暫凝視)到嚴重(全身抽搐)不等。嬰兒期可能表現為嬰兒腦癇性痙攣综合症(一種嚴重的腦癇症發作)或局部性腦癇症發作。
- 發展遲緩:患兒在語言、行走或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落後於人,並在社交互動和交友上遇到困難。
- 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神經精神障礙(TAND):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行為問題(過度活躍、衝動、睡眠困難、攻擊性行為、脾氣暴躁、重複性行為)、言語遲緩、焦慮或情緒波動。
-
器官腫瘤
- 腦部:包括腦皮質結節、腦室管膜下結節和腦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一種良性且生長緩慢的腫瘤,可引發頭痛、腦癇症發作或顱內壓升高)。
- 腎臟:腎囊腫或良性腎腫瘤(血管肌脂瘤)生長,可能導致疼痛或出血。
- 心臟:嬰兒可能出現橫紋肌瘤,影響心臟功能。
- 肺部:少數成年患者(多為18歲或以上女性)可能罹患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一種影響肺功能的囊性肺疾病)。
- 眼睛:視網膜錯構瘤和眼瞼血管纖維瘤較少見。
- 口腔和牙齒:內口腔纖維瘤、牙齦增生、牙釉質(琺瑯質)凹陷和頜骨囊腫。
診斷
結節性硬化症的診斷可依據2021年更新的國際結節性硬化症診斷標準1進行臨床判斷。
基因檢測可識別TSC1或TSC2基因突變,以確認診斷並指引治療策略。
其他評估病情的檢查包括:
- 心電圖(ECG):尤其針對三歲以下兒童,以評估潛藏的傳導缺陷。
- 腦電圖(EEG):在清醒和睡眠狀態下獲取基準腦電圖,偵測異常的腦電波活動。
- 腦部磁力共振掃描(MRI):偵測腦腫瘤並評估腦功能。
- 高血壓篩查、腎功能評估及腹部超聲波/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是否有血管肌脂瘤和腎囊腫。
治療
一般治療
目前尚未有能治癒結節性硬化症的方法,治療重點在於控制症狀和預防併發症。 一經確診,患者需接受持續監測,並治理各器官出現的併發症,具體方案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症狀。常見的疾病管理策略包括:
- 詳細的臨床皮膚檢查,並記錄診斷時的皮膚特徵。
- 轉介眼科醫生進行全面評估。
- 腦癇症發作:教育家長識別嬰兒腦癇性痙攣综合症和局部性腦癇症發作,並於孩子出生後兩年內定期進行腦電圖監測,偵測異常的腦電波活動。有異常腦電波活動或出現嬰兒腦癇性痙攣综合症/腦癇症狀的患者會獲處方抗腦癇症藥物(如氨己烯酸)。EPISTOP3及 PREVeNT4臨床研究顯示,在症狀出現前及早服用氨己烯酸可延遲或減少嬰兒腦癇性痙攣综合症。腦癇症控制不佳的患者將由兒童腦神經科醫生評估,調整藥物劑量和提供其他治療選擇,如生酮飲食或腦癇症手術(切除手術或迷走神經刺激)。
- 轉介至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針對早期TAND表現進行評估與訓練。
- 轉介至兒童精神科醫生,對現有TAND症狀進行早期介入。
- 標靶治療(如依維莫司/西羅莫司等mTOR抑制劑),可用於縮小腫瘤或治療抗藥性癲癇。
- 手術:若腫瘤嚴重影響身體功能(特別是影響腦部或腎臟等重要器官),可能需手術切除。
- 復康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言語治療可支援發展及改善生活質素。
香港兒童醫院提供的特別治療及跟進
本院為結節性硬化症患者提供專業兒科服務,包括住院、日間及門診評估和跟進。
兒童腫瘤科與兒童腦神經科醫生將於「神經纖維瘤門診」及「兒童腦科神經纖維門診」為病童提供評估、輔導、診斷檢查與治療。兩個門診於同一天應診,以減少患者往返醫院的次數。
就診期間,專業團隊會為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共同商討治療方案,及提供所需支援。
結節性硬化症通常影響患者的多個身體系統,他們需要跨專科團隊的共同評估和治理。病情複雜的患者(尤其是有抗藥性腦癇症或有神經系統問題的人士)將由跨專科團隊跟進,成員包括兒童腦神經科醫生、兒童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兒童放射科醫生、兒童體智及行爲發展學科醫生、其他專科醫生及復康團隊(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營養師和醫務社工)。
此類個案將被分配給一位專責的兒童腦神經科護士,負責協調跨專科團隊間的溝通,並提供日常護理及腦癇症管理的支援。
目前有關結節性硬化症治療的研究持續進行,為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帶來希望。
參考資料
- Northrup, Hope, et al. "Updated 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Pediatric Neurology 123 (2021): 50-66.
- Chu, William Ching-Yuen, et al. "Prevalence,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economic burden of tuberous sclerosis in Hong Kong: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995– 2018)."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15.1 (2020): 1-9.
- Kotulska, Katarzyna, et al .” Prevention of Epilepsy in Infa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in the EPISTOP Trial.” Annals of Neurology 89 (2) (2021): 304–314.
- Bebin EM , et al. "Early treatment with vigabatrin does not decrease focal seizures or improve cognition in tuberous sclerosisc complex: the PREVeNT trial." Annals of Neurology 2023 Aug 28: doi: 10.1002/ana.26778
有用資源
鳴謝
主要作者:楊慧蘭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腦神經科團隊)
首次發佈:2025年11月
©2025香港兒童醫院。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