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香港兒童醫院通訊》

神經外科重燃病童希望

  • 分享 :  
神經外科醫生為嬰兒進行手術
▲神經外科顧問醫生何偉成(左)及鄭璟暉正為一名嬰兒切除閉合了的顱縫及部分頭骨,製造空間讓大腦繼續生長。

本院神經外科為患有先天及後天複雜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腫瘤、水腦症、脊柱裂、脊髓牽扯症、顱骨發育和腦血管異常等)的病童提供精準及個人化的跨專科治療。部門自2019年投入服務至今進行了逾180宗手術, 現時已集中處理全港大部分由公立醫院或私家醫生轉介的兒童相關新症。

顱縫早閉症患者
▲顱縫早閉症手術是神經外科的服務範圍之一。此病較為罕見,患者頭骨之間的罅隙因過早閉合,引致頭部變形,有人頭形會變長或變尖,有些則額頭或後尾枕變平。

神經外科是本院首批推行遙距覆診的專科,病童可安在家中「睇醫生」,減低染疫風險。醫生透過屏幕觀察病童傷口和走路等情況,配合影像報告,便能跟進康復進展。

此外,團隊成功縮短了手術後的住院日數,讓情況穩定的病童盡快回家。神經外科顧問醫生何偉成說:「家長知道可以隨時聯絡醫生,就更加放心出院。我們會事先仔細說明病童情況及傷口護理方法。家長遇上疑問,例如揭開紗布後不知傷口有沒有發炎、可否洗頭等,可傳送相片和影片,讓我們評估是否需要即時回院處理。」

腦血管病童重返劍擊場

十歲的銘熙熱愛劍擊,某天卻突然失去左邊肢體的活動能力,到急症室求醫,竟發現患腦動靜脈畸形,更有腦出血,被轉送本院治理。由於他的病灶較大且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故需要開刀切除畸形血管及清走血塊。

他媽媽回想:「神經外科的醫生很清楚地講解了手術流程和風險,所以我們很有信心,決定讓銘熙接受手術。我覺得兒童醫院所有事都很有效率,快得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彷徨 — 一入院即安排磁力共振檢查,見醫生後翌日已經可以做手術。」

手術後,銘熙於深切治療部接受觀察,並隨即開始密集的復康訓練。他最初需要用輔助器重新練習走路,之後改用拐杖,出院後每天辛勤地回醫院做物理治療,復原進度理想。

銘熙進行加強手眼協調和平衡力的訓練
▲患腦動靜脈畸形的銘熙接受手術後,物理治療師參考劍撃動作,設計加強手眼協調及平衡力的訓練,為他重返賽場打好基礎。

術後三個多月覆診時,磁力共振報告顯示腦血管正常,傷口已經癒合,銘熙也得到醫生首肯,可以重拾他朝思暮想的花劍。銘熙非常感激幫過他的人,手術經歷亦令他上了重要一課:「我更加不怕困難,比以前更捱得到刻苦的訓練!」

醫生評估銘熙復原情況
▲覆診時醫生叫銘熙做出不同動作,評估他的復原情況。

醫生向銘熙及家人解釋磁力共振掃描影像
▲醫生解釋磁力共振掃描影像,指銘熙腦內的病灶已切除,傷口癒合良好,一家人放下心頭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