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網站地圖

病人及家長

慢性腎病

簡介

慢性腎病(CKD)是指逐漸喪失腎臟功能,影響腎臟進行一些重要的工作,包括:

  • 過濾血液: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毒素、酸和多餘水分。
  • 調節營養:處理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 產生荷爾蒙:釋放促進紅血球製造的荷爾蒙。

慢性腎病分期

兒童慢性腎病的分期主要以腎小球過濾率(GFR)界定,GFR是衡量腎臟功能的關鍵指標。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根據GFR值將慢性腎病分為五個階段:

  • 第一期:GFR>90 ml/min/1.73 m²
  • 第二期:GFR 60-89 ml/min/1.73 m²(輕度腎功能下降)
  • 第三期:GFR 30-59 ml/min/1.73 m²(中度腎功能下降)
  • 第四期:GFR 15-29 ml/min/1.73 m²(嚴重腎功能下降)
  • 第五期:GFR<15 ml/min/1.73 m²(腎衰竭)

此分類僅供參考,實際徵狀可能因人而異。醫學上普遍將腎功能喪失超過85%定義為腎衰竭,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等替代治療。

成因

兒童慢性腎病病例中,約有一半歸因於先天性腎臟、泌尿道或膀胱異常而引發的各種併發症,包括:

  • 血流阻塞:血液流通受到限制,導致腎臟損傷。
  • 膀胱輸尿管反流: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腎臟,可引致腎臟損傷。
  • 腎臟發育不良:腎臟結構異常,缺失基本功能。
  • 排尿困難:因後尿道瓣膜等情況,阻塞尿液排出,導致腎臟損傷。

至於另一半病例則由後天因素引起,從而導致腎臟損傷,包括:

  • 腎小球疾病:導致血尿或蛋白尿,通常伴隨由低血液蛋白水平引起的水腫。
  • 復發性泌尿道感染
  • 系統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影響腎功能。
  • 某些種類的癌症
  • 其他疾病的藥物或治療

臨床徵狀

兒童慢性腎病的臨床診斷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早期階段,部分患者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的徵狀,或只有輕微病徵。隨着病情發展,常見徵狀包括:

  • 疲勞:感到異常疲倦
  • 臉色蒼白:貧血可導致臉色蒼白
  • 噁心和嘔吐
  • 生長緩慢
  • 嚴重瘙癢:血液中的廢物積累可引起痕癢

診斷

診斷兒童慢性腎病需結合患者的臨床徵狀和醫生的判斷。以下檢查有助評估腎功能及潛藏病因:

  • 尿液分析:偵測尿液中是否有血或蛋白,以檢查腎臟有否受損。
  • 血壓測量:高血壓是慢性腎病的常見併發症。
  • 驗血:透過檢測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水平、血液氣體、礦物質、荷爾蒙和其他相關參數以評估腎功能。
  • 腎臟活組織檢驗:如果懷疑患有腎小球疾病,可透過採集腎組織樣本作顯微鏡化驗。
  • 腎臟超聲波:以非入侵性影像檢查,評估腎臟的大小和形狀,並檢測異常情況,如腫塊、結石、囊腫或阻塞。
  • 核子醫學掃描:此無痛檢查有助評估腎功能,並發現任何阻塞情況。

治療

一般治療

對於早期(一至三期)慢性腎病患者,徵狀可能較輕微。然而,定期監測和積極治療對於延緩疾病進展至關重要。治療策略包括:

  • 血壓控制:嚴格控制血壓可顯著減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
  • 酸中毒管理:隨著腎功能下降,腎臟可能難以排出而積聚酸性物質。鹼性療法如口服碳酸氫鈉(俗稱「梳打丸」)有助平衡血液中的酸鹼度。
  • 貧血治療:貧血是慢性腎病常見的併發症,透過服用鐵質補充劑或注射紅血球生成素(俗稱「補血針」)有助促進紅血球製造,改善貧血情況。
  • 促進生長:按照建議保持健康飲食習慣,部分患者亦可能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 抗蛋白尿藥物:尿蛋白流失可能會加速腎功能惡化,患者需服用特定的處方藥物。
香港兒童醫院提供的特別治療方案

當慢性腎病發展至第四、五期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臨床徵狀。此時,腎功能可能已衰退至15%以下,保守治療方法難以維持健康狀態,醫生或需考慮進行腎臟替代治療。

香港兒童醫院是香港唯為兒童提供各種腎臟替代治療的第三層轉介中心,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

香港兒童醫院以跨專科團隊模式支援患有慢性腎病的兒童,成員包括兒科醫生、護士、小兒外科醫生、泌尿科醫生、藥劑師、營養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醫務社工。這確保每位患者都能接受全面的評估,和度身制訂的治療方案,盡量幫助他們活出愉快豐盛的人生。

參考資料及有用資源

兒童腎病基金

慢性腎臟疾病 (CKD) 基層醫療照護的早期識別和干預

鳴謝

主要作者:蔡明潔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腎科團隊)

首次發佈:2025年11月

©2025香港兒童醫院。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