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腸炎
簡介
壞死性腸炎(簡稱NEC)是最常見的嬰兒胃腸道緊急情況之一,主要影響早產兒(少於妊娠37週),較少見於足月嬰兒(妊娠37週或以後)。
「壞死性」是指細胞的死亡,而「腸炎」則是指腸道的炎症或感染。壞死性腸炎的範圍廣闊,由藥物治療能解決的早期病症,以至迅速惡化而引致死亡的情況。
疑似或確診壞死性腸炎而需要手術評估及/或介入的嬰兒,會從地區醫院轉送至香港兒童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成因及風險因素
大多數(超過90%)病例發生在出生時體重少於1,500克的嬰兒,或少於妊娠32週的早產兒。每1,000名出生嬰兒中,大約有1至3名患上壞死性腸炎,而在極低出生體重嬰兒中約佔5%。
壞死性腸炎的原因多樣,包括早產、出生體重低,和先天性心臟病。腸道微生物群異常亦可能是一個成因。
臨床徵狀
生病或之前健康狀況穩定的嬰兒也可以患上壞死性腸炎。這通常發生於嬰兒吃奶量提高至接近或達到全量時。如果你的嬰兒胃口突然發生變化(例如反覆嘔吐、胃部殘留物增加),伴隨著腹部徵狀(例如腹脹增加、大便出血、腹部X光異常),醫生可能會懷疑是壞死性腸炎。
新生嬰兒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病徵,如呼吸暫停、血液飽和度下降(血液中的氧含量不足)和血液循環不良(嬰兒可能看起來蒼白和發紺)亦可能是壞死性腸炎。
在嚴重情況下,你的嬰兒可能會惡化成敗血症(嚴重的細菌感染)而需要使用呼吸機和其他心肺支援。
診斷
壞死性腸炎是一種基於徵狀、腹部影像改變和個別血液參數改變的臨床診斷。腹部造影可尋找腸壁停滯環、腸壁氣泡(腸氣腫),及/或腸穿孔的跡象,有助判斷壞死性腸炎的嚴重程度。醫生可能會安排重複的腹部造影,跟蹤嬰兒的進展。
要診斷壞死性腸炎具有挑戰性,因為它的臨床表現往往屬於非特異性,並難以與其他情況區分,例如敗血症或早產兒腸道活動障礙。目前並沒有針對性的血液或糞便檢測可以明確診斷壞死性腸炎。科學家和醫生們正在研究以血液和糞便標記物等方法,希望可更早作出診斷,減少與壞死性腸炎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在香港兒童醫院,你的孩子可能會被邀請參加類似研究。
治療
初期穩定
壞死性腸炎有可能危及生命。嬰兒或會因低血壓而需要使用強心劑,肺部問題而需要調整呼吸機支援,貧血和出血傾向而需要輸血。外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可為病人輸注強心劑,和其後的全靜脈營養。在入院時,父母需要簽署有關輸血、外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鎮靜藥物使用和腰椎穿刺的同意書。
外科評估和手術
香港兒童醫院的外科醫生將在嬰兒入院時評估其狀況。如壞死性腸炎的情況嚴重,可能會安排緊急手術。父母需要簽署手術和麻醉同意書。初次手術通常會切除壞死的腸道,並在腹部皮膚表面開一個臨時造口,供腸內消化物流入造口袋,讓剩餘的患病腸道有足夠時間休息。
至於不需要手術的嬰兒,他們通常會接受7至14天的禁食和抗生素治療。
部份嬰兒即使在入院當天無需進行手術,住院期間也可能因為病情改變,或壞死性腸炎的後遺症(在腸道癒合過程中出現腸腔纖維化狹窄,導致增加餵食時腸阻塞)而需要手術治療。
餵食、營養和康復
在禁食期間,嬰兒需要通過外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提供的腸外營養,以獲取營養和熱量。經過最初的禁食期後,嬰兒將慢慢開始進食,並逐步增加份量。監測嬰兒對餵食的耐受性非常重要,因為部份嬰兒在壞死性腸炎後會出現腸道狹窄,而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
腸外營養的常見副作用為膽汁淤積,因此醫生會監測嬰兒的肝功能和膽紅素水平。
我們鼓勵父母為嬰兒提供母乳。我們經驗豐富的護理團隊會在過程中指導父母,並就泵奶、母乳儲存和安全運送到醫院提供建議。
如果你的寶寶曾進行造口手術,便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來關閉造口,並重新連接腸道。這一般屬於非緊急手術,在嬰兒能接受充分餵食及接近足月後進行。
足月和早產兒的一般照顧
所有住院嬰兒都會接受連續的臨床評估、抽血、X光和其他影像檢查,如腦部超聲波掃描。
如果嬰兒心肺狀況不穩定及需要頻繁抽血,醫生會考慮置入動脈導管以持續監測其血壓。這亦可減少透過外周靜脈或毛細血管抽血時引起的疼痛。
我們鼓勵母親提供少量擠出的母乳,這樣即使在嬰兒禁食(不能透過導管餵奶)期間,我們仍可給他們幾滴母乳,以作口服治療。
極低出生體重的嬰兒將在適當時接受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
袋鼠式護理(與父母肌膚接觸)有利於嬰兒的呼吸穩定和大腦發育。當你的嬰兒穩定下來後,我們的團隊將協助你在病床邊進行袋鼠式護理。
出院和跟進
在外科問題解決後,你的嬰兒將被轉送回地區醫院作進一步治療,或出院回家。這取決於你的嬰兒是否還有其他問題需要住院,如正在逐漸調低呼吸機用量或接受餵食訓練。香港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和新生兒科團隊會為曾接受手術的嬰兒提供覆診跟進。
在某些情況下,患有嚴重壞死性腸炎的嬰兒會有短腸綜合症而需要長期腸外營養。外科醫生會在出院前,為他們放置更永久的中央靜脈導管。患有短腸綜合症的嬰兒會加入我們的家居腸外營養計劃。我們會在出院前教導你回家後如何照顧嬰兒,而小兒外科、營養支援團隊、腸胃科及/或新生兒團隊亦會提供聯合跟進。
所有極低出生體重嬰兒應定期到所屬地區醫院的門診覆診,跟進生長和發展狀況。
參考資料及有用資源
鳴謝
主要作者:洪志琪醫生、李海瀅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團隊)
首次發佈:2024年3月
©2024年香港兒童醫院。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