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症
簡介
腎病綜合症是指當腎臟功能異常,以致過多的蛋白質通過尿液排出身體。它源於腎臟內微小的過濾器—腎小球受損。當這情況出現時,血液中的蛋白質水平便會下降,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現水腫,尤其是面部、腿部和足部。
成因
兒童腎病綜合症大多數為原發性,即確切原因不明。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
患病率
此病較常見於幼童,尤其是男童,患病率為每10萬名兒童中約有1.15至16.9例, 發病的中位年齡為二至三歲。
臨床徵狀
腎病綜合症的主要徵狀包括:
- 身體各部位水腫,尤其是眼周和下肢
- 泡沫尿
- 排尿減少
- 腹痛
診斷
醫生會進行血液和尿液檢查以作診斷:
- 尿液分析,以檢測尿蛋白水平。
- 驗血以評估腎功能、血蛋白水平、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免疫系統和感染指標。
- 其他檢查以進一步分析潛在病因。
常見併發症
腎病綜合症可導致多種併發症:
- 感染風險增加:類固醇治療會削弱免疫系統,抗體亦會隨着排尿而流失,令感染風險增加。
- 高膽固醇:隨着病情長期持續,血液中負責調節脂肪的蛋白質會逐漸流失,導致高膽固醇。待病情緩解後,膽固醇水平會恢復正常。
- 靜脈血栓:血液濃稠度增加和蛋白質因子的流失可導致血栓形成,尤其是在腿部,並可能導致腿部水腫和疼痛。
- 腎臟損傷:在罕見情況下,併發感染、脫水及使用某些藥物可損害腎功能。
治療
一般治療
- 飲食控制:減少鹽分及水分的攝取量,以控制水腫和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
藥物治療:
- 類固醇(如潑尼松龍):常用口服藥物,用於減輕炎症。治療初期一般需每日服用,為期四至六週,之後改為隔日一次服用四至六週。 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處方合適用藥劑量。
- 利尿劑: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
臨床進程
根據腎病綜合症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可分為:
- 類固醇敏感型腎病綜合症(SSNS):對類固醇反應良好。
- 類固醇抗性腎病綜合症(SRNS):對標準類固醇治療無反應。
大多數兒童病情最終會得以緩解,惟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徵狀可能持續至成年。
香港兒童醫院提供的特別治療方案
對於在類固醇治療期間出現復發或對類固醇無反應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劑。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決定合適的治療,可能包括以下藥物:
- 左旋咪唑
- 嗎替麥考酚酯(MMF)
-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FK)
- 生物製劑,如利妥昔單抗或阿托珠單抗,用於對其他治療無效的病例
香港兒童醫院亦提供治療藥物監測,透過檢測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來評估治療成效。
香港兒童醫院是患有複雜腎病綜合症兒童的的第三層轉介中心,包括:
- 一歲以下出現症狀的兒童。
- 停用類固醇後持續出現蛋白尿的兒童。
- 對類固醇治療無反應的兒童。
- 有嚴重併發症或腎功能問題的兒童。
對於出現異常徵狀的患者,或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有助於準確的診斷、預測病情發展、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並協助進行家庭輔導。
對於12歲以上、有較高風險患上腎炎或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腎臟活組織檢查,透過抽取少量腎組織樣本,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進行化驗。
我們的兒童腎科團隊將進行詳盡的評估,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跟進照顧
患者需定期監測尿液中的蛋白質水平、確保按時接種疫苗(尤其是肺炎球菌和水痘疫苗),並定期覆診,以監測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參考資料及有用資源
鳴謝
主要作者:何梓瑋醫生(代表香港兒童醫院腎科團隊)
首次發佈:2025年11月
©2025香港兒童醫院。版權所有。

